连续点击屏幕 点燃冬奥火种
回首过往,从1924年第1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的诞生,到2018年第23届韩国平昌冬奥会,我们见证了冬奥会的变迁与发展;
从1980年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首次出现中国队的身影,到2010年中国队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创造金牌数的历史最高,我们目睹了中国冰雪运动的长足进步;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2015年获得2022冬奥会的申办资格,我们亲历了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前,法国的夏蒙尼举行国际体育周,比赛共设置滑冰、滑雪、冰球、雪车4个大项和16个小项。两年后,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更名为为第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从1928年第2届冬奥会开始,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点改在不同的国家。
1936年的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上,高山滑雪第一次成为了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的赛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焰首次被赋予了奥林匹克的意义。
1960年第8届冬奥会上,作为首届冬奥会表演项目的军事滑雪射击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与越野滑雪组成冬季两项。
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雪橇项目成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里的新成员,这样就形成了6个大项10个分项的新格局,并维持了30年
1976年,第1届冬季残奥会在瑞典的恩舍尔兹维克举行
国际奥委会在日本通过了《名古屋决议》,中国正式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
中国首次参加第十三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奥运口号从此诞生,同时,新中国自1952之后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
1984年,海峡两岸第一次同时参加萨拉热窝冬奥会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自由式滑雪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中国在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运动员叶乔波获两枚银牌、李琰获一枚银牌
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以2年间隔交叉举行
而冬奥会与冬季残奥会将在同一地点举办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曾是首届冬奥会表演项目的冰壶比赛终于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也是目前冬奥会7个大项中最晚确立的一个。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曾两次出现在冬奥赛场的钢架雪车项目终于正式回归并固定下来。自此,冬奥会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新格局正式确立。
在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首金诞生,短道速滑名将杨扬一人连夺2枚金牌。
在盐湖城冬季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赛
韩晓鹏摘得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雪上项目金牌
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数创历史最高
在第128次国际奥委会上,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行过夏奥会也举行过冬奥会的城市。
当地时间3月17日,2018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项目决出金牌。中国代表队以6比5险胜挪威队,摘得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冬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13年之后,2021年10月20日,我们在北京再次迎来奥林匹克火种,并点燃了传统礼器“尊”造型的仪式火种台,这场历经6年精心筹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迎来百日冲刺,“双奥之城”——北京即将再享奥林匹克荣光。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块复杂的拼图,仍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之下,平稳有序地汇聚成形。
一个个冬奥地标从蓝图成为现实,申办时就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融入到设计建造的每一步。相较于2008年,13年后的中国已全面走进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全球共识。
“一起向未来”是全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信念,更是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待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创造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思想在冬奥场馆上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自中国获得2022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可持续性计划》《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其中“场馆”、“发展”、“可持续性”、“绿色”、“低碳”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是中国办奥的工作重点,是达到举办盛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实现双赢的重要实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也不仅仅是集优雅与激情于一体的体育盛会,更与中国的发展同声共舞,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怀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照亮九州大地。
“可持续”在冬奥这张生态蓝图中被真正具象为一条条河、一座座山、一片片云、一株株草木。“可持续”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不仅是让雪慢慢地飘,让风轻柔地吹,让灯温暖地亮,还是怀着“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进行共享冰雪经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实践,更是呼吁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涉及整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等的美好未来畅想。
北京赛区
延庆赛区
张家口赛区
进入北京赛区
水波涟漪的“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刚中带柔的“冰立方”,热情似火的“五棵松”换上冬装成为雪花飘落的“冰菱花”,厚重尘封的百年首钢唱响“冰与火之歌”化身为“飞天”飘扬的“水晶鞋”……这些2008年的奥运遗产在节能、绿色技术手段和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支持下,摇身一变成为绿色场馆焕发新生。应用新型制冷剂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改善温室效应的唯一新建场馆——“冰丝带”在晶莹剔透中展现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北京赛区的场馆建设面向可持续发展,向世界展现了“体育与生态共生”的中国方案。
冰立方
国家体育馆
鸟巢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
首都体育馆
国家速滑馆
五棵松体育馆
以“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为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延庆赛区自获得冬奥举办权以来,便开始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专门调整角度以保护林木,安装人工鸟巢以保护生态,建设保护基地用来汇聚迁移下山的30余种、2.4万余株植物。中国设计师们在山体陡峭、地形复杂、生态敏感等种种挑战下,借助科技力量攻克难关,满足比赛要求的基础上彰显中国文化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拥有最美场馆“雪如意”和“冰玉环”的张家口赛区紧密结合地域特点进行建造,冬季采用风电供热,夏季采用自然通风,不设置空调的设计极大降低了建筑群的运营能耗。除此之外,“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不仅是诗情画意的幻想,更是清洁电能输送的真实写照。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将风能进行转换,为部分冬奥场馆接通绿色电力,预计未来每年向北京输送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全市当前用电量的1/10。
国家云顶滑雪公园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
从获得2022年举办权以来,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的“北京8分钟”,再到会徽“冬梦”、“飞跃”的发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正式问世,这场恰逢中国传统春节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早已万众瞩目。2021年10月20日,第一支火炬被点燃,2022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第24届北京冬奥会正式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心齐聚,梦就绪,国内传统媒体、国内社交媒体以及18家中央媒体的关注量在这一刻均达峰值,奥运热情再次充斥在所有人心中。这是对于冬奥的企盼,也是对更团结更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夏到冬,圣火再燃,历经2000多个日夜的筹办与期待,传统与现代相遇,文化与科技相融,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封真挚的邀请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绝伦还历历在目,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已蓄势待发,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将迎来“从高峰到更高峰”的时刻。此刻世界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共同期待着首个“双奥之城”即将带来的惊喜。
近三个月内,由于处在新冠疫情反复的大环境下,疫情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也适时发布相关方案,做出积极充分的准备。随着时间的临近,运动相关主题的讨论逐渐热烈,冬奥会的气氛也愈加浓厚。习近平、党中央、国务院总是在冬奥会准备阶段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领全局,并且“可持续办奥运”的理念不仅贯穿了冬奥会准备阶段,同样也在网络上持续地维持着相关话题的热度,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理念从不只停留在纸上,更落实到了实处。
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这份邀约已被译成43个语种,被91万主流媒体寄送到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邀请世界共同见证在北京、在中国即将发生的科技与运动的碰撞,共同感受自然与人性的和谐。透过冬奥,世界将发现中国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自信之美,2022的冬奥梦想必将再续辉煌,并推动冰雪运动与奥运精神不断延续。
数据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冬奥赛事全球传播多语言多模态资源库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全世界都在共同期待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到来
奥林匹克的梦想与热血将再次在这片厚重又充满激情的神州大地点燃
冬奥举世瞩目,世界翘首以待
这次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沈浩 程南昌 黄浩程
邸婧 郭嘉豪 何思群
李欣泽 赵开
中国传媒大学
国家舆情实验室